::: 首頁 最新消息 童謠+兒歌=囡仔歌
童謠+兒歌=囡仔歌
聲音很好玩,於是我們都愛聲音的遊戲。在多媒體器材出現前,人們主要是以說、唱,來玩聲音,經過口耳相傳,便成了族群內部的共同記憶,在民間流傳的成為民謠,在兒童間流傳的,就成了「童謠」。
在臺灣,童謠又稱為「兒歌」,或通稱「囡仔歌」。任何童謠當然都有其創生的過程,但多半找不到創作根源了,可能只是一個句子開頭,自由發揮演變成各地不同的版本。近代又有詞曲作家加以改編,或新生創作,製作成定版的詞曲,而累積不少音樂資產。
==失傳的天烏烏==
大家都會唱的〈天黑黑〉,原本是社會流傳的童謠,從押韻—湊句--的「天烏烏 欲落雨」開頭,後面湊上不同的字句或故事,據說是流傳於臺灣北部的童謠。1965年左右,經由音樂教育家林福裕的巧手寫成合唱曲、還費心灌錄唱片,說變成了唱,流暢而易懂,成為代代相傳、大家都會唱的兒歌—〈天黑黑〉,新加坡歌手孫燕姿2000年在臺灣出道的首張專輯,就用〈天黑黑〉發想改編成新曲,感動人心。
事實上,日本時代以來,就有幾首名為〈天黑黑〉的創作「兒歌」,後來算是失傳了。日本時代泰平唱片灌錄一首〈天黑黑〉(詞:漂舟/曲:快齋),曲式簡短、輕鬆自然。作詞的漂舟本名黃耀鏻,是當時活躍於文壇的詩人,快齋本名邱快齊,生平待考。另外,愛做童謠、同時也是民謠專家的作曲家許石,也在1964年製作過臺語兒歌專輯,其中有一首〈天黑黑〉,改編成華語歌曲〈天烏黑〉,有錄音製作成唱片。
據另外一位兒歌作曲大師—〈點仔膠〉作曲家施福珍說,他當時也創作過〈天黑黑〉一曲,聽到幸福唱片林福裕的作品後,自嘆不如,就收了起來。可見在林福裕製作〈天黑黑〉流傳之前,臺灣就唱過許多不同版本的「天烏烏」,只是被林福裕的〈天黑黑〉「一統江山」了。
==本土語言的新教材==